“文化兴则国运兴,文化强则民族强。”循着习总书记的深刻洞见,6月27日至30日,经济与金融学院“‘泾’力同行”实践团队在田宝龙老师带领下,踏上淮南寿县的文化探寻路,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。
楚文明的立体史书
实践团首站走进楚文化博物馆,沉浸式感受楚文化的深厚底蕴。从精美绝伦的青铜器,到承载历史的玉器,一件件文物生动展现了楚国在各领域的卓越成就。队员们在相互探讨中,既了解了楚国兴衰与礼仪制度,也体悟到“筚路蓝缕”的开拓精神与浪漫瑰丽的审美特质,深觉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当代价值。
砖石与岁月交织的生活长卷
次日早晨,成员们已立于寿州古城墙下。新建的城墙文化馆内,《寿州城防图》记录的江淮咽喉过往仿佛历历在目,每块城砖都浸过烽火与炊烟,在了解到城墙的布局和功效后,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。城中小巷,三块青石板拼凑而成的三眼井映入眼帘,路过老人说,这井养了城,也见证了城的起落。
一豆一磨里的自然哲思
6月29日,实践团队踏入豆腐主题文化园,在讲解员的引领下,回溯着豆腐的千年历程。馆内,斑驳的古法制作工具静静陈列,承载着岁月打磨的温润;多媒体展项则以生动笔触,勾勒出这颗"素中肉"的传播轨迹。实践团成员更亲手操作传统器具,在研磨、点卤的触感中,触摸到古人顺应自然的造物哲学。
草木间藏着的千年故事
30日清晨,实践团探访淮南寿县八公山森林公园。山门口“风声鹤唳”石雕再现淝水之战。山腰白塔寺内,晨练老人用方言讲着淝水之战典故。下山回望,队员们深感此山将历史与时光融于自然,我们闯入的不仅是森林公园,更是一部立体的史书。在这里,时光不只是流逝,更是沉淀成可触可感的生动存在。
从楚博青铜到古城烟火,从豆腐传承到八公山生态,这场探索,让文化传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,而成为可感可知的行动,激励着我们青年一代以创新之力守护文明火种,让千年文脉在时代土壤中绽放新辉。
撰稿:姜越 王芳 王胜男 摄影:实践团成员 审核:许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