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差距、推动协调发展的时代命题,青年力量的注入则为这一命题写下生动注脚。7月2日至4日,经济与金融学院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团队在路晨静老师带领下,深入池州山野间,以田野为课堂、以乡土为教材,用专业知识与青春热忱开展乡村振兴实地调研,在产业赋能、文化传承的实践中,勾勒出青年与乡村同频共振的鲜活图景。
药香漫乡野,本草赋振兴
7月2日,实践团队来到了皖南山区的中草药种植基地。在村委会工作人员带领下,队员们参观了黄精生长基地,并了解到黄精的种植条件、品种分类及功效用途。参观过程中,药农陈伯传授了种植黄精的要领:“种黄精得给它找个有适当遮阴的地方,土壤pH值要控制在5.5到6.5之间,特别是雨季,一定要及时排水,免得根部烂掉。”队员们聚精会神地记下这些宝贵经验,还拿出随身携带的土壤检测仪器现场进行了检测。当药农的经验与青年的技术碰撞,黄精不再只是山间草药,更成为打通“生态资源—特色产品—增收渠道”的关键纽带。
稻浪涌沃野,梨园溢清香
作为我国核心粮食作物,水稻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,更在乡村振兴进程中,通过品种改良、模式创新与产业链拓展,成为带动农民增收、激活乡村活力的核心引擎。7月3日,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,将专业智慧转化为助农增产的实效,让青春活力融入翻滚稻浪,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播下丰收的种子。
在梨园种植区,队员们带着前期搜集的文献资料与果树专家的远程指导,将疏花疏果的时机、病虫害防治的药剂配比、科学施肥的氮磷钾比例,转化为村民听得懂、用得上的“土办法”。从主粮安全到特色种植,青年力量正成为连接科研院所与田间地头的“转换器”,让农业现代化的种子在乡土扎根。
文脉润乡土,古韵焕新篇
池州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外,一场文化活化实践正在升温。7月4日,实践团队以傩戏面具为钥、以民歌旋律为引,开启了乡土文化的“二次创作”。他们为傩戏动作设计短视频脚本,将民歌调式融入流行音乐编曲,让沉寂的非遗走出博物馆,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的“文化新宠”。当傩戏表演成为乡村文旅的新亮点,当民歌曲目转化为研学课程资源,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守住了乡村的“根与魂”,更催生出“文化+产业”的新业态,为振兴注入可持续的精神动能。
“乡村振兴的答案,在土壤检测报告里,在梨园疏果的指尖上,在村民接过技术手册时的笑容中。”此次实践,如同一扇窗,让队员们得以窥见农业文明的厚重肌理与文化传承的不息脉络,更在亲身体验中深化了对这份传承之重的体悟。青年们以热忱为笔、行动为墨,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发挥专业优势,厚植爱农情怀,练就兴农本领,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贡献更多青年力量。
撰稿:叶心语 审核:路晨静 汪阳